编前语:在宁夏广袤的田野上,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农业变革。从田间地头到云端,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,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我们将以记者问、专家嘉宾答的形式,讨论我区如何通过良种良机协同发力,让农民借助农业新变化增收、得实惠。
对话嘉宾
王 刚 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
冯 玺 宁夏巨丰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
殷延勃 宁夏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
记者 得益于“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”的持续革新,当前,农业正从“人管田”转变到“平台管田”。在这场智慧升级中,改革成果如何更多落到农民口袋里?
王刚:好技术种出好粮食,好粮食才能卖出好价钱。要让农民借助这些变化真正得实惠,关键是要通过技术赋能、模式创新和利益联结。在灵武市,我们开展水稻托管服务6000多亩,亩均节本增效180元,解放劳动力2000余人,带动农户增收100多万元。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小农户“种不了、种不好”的难题,又通过规模化经营摊薄成本,让农民直起腰杆当“甩手掌柜”。我们的无人农场通过物联网、大数据监测农田墒情、苗情、病虫情、灾情,能精准施肥施药,在保护环境的同时,提升了稻米品质。同时,我们与兴唐米业等企业签订优质优价订单,农民的水稻收购价比市场价高5%至8%。仅4年时间,订单农业就带动6000多户增收260余万元。
农业智慧化,让农民从“会种地”向“‘慧’种地”转变,从“流汗挣钱”变成“靠技术增收”。未来,我们计划联合高校搭建科创平台,把更多“云端技术”扎根到田间,让农民少投入、多产出,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。
冯玺: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是农村的根基,是农民致富的钥匙。多年来,我们始终以“育良种、强技术、惠农户”为核心,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,让农业的升级变化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惠。
在良种迭代上,我们毫不吝啬,每年投入550万元用于科研育种,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5000余份,培育出80余个抗性强、产量高、品质优的瓜菜新品种。我们自主选育的番茄、辣椒品种已在宁夏及全国23个省份推广种植,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。这些良种不仅帮助农户抵御了病虫害风险,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保障了农产品的销路。比如,我们通过推广新品种,促使贺兰县小番茄订单从2018年的200亩扩展至2024年的3000亩,带动上千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。同时,我们联合宁夏大学打造“三高两减一稳”数字化生产体系,通过智能灌溉、无土栽培等技术,让樱桃番茄、甜瓜等作物单位产值提升30%,使农民收益翻倍。
信息化育种数据库的建立,也让农户能精准匹配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,降低试错风险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化“育繁推一体化”模式,通过良种推广、技术赋能、订单保障的闭环,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农民增收的起点。
殷延勃:这些年,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正经历基因技术、数字技术、智能装备三重驱动下的质变升级。要让农民获得技术红利,需要构建“技术下沉—价值转化—收益共享”的闭环生态。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农技推广模式,建立“品种+技术+数据+市场”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。
农业云端化不是替代田间生产,而是重构价值链。以水稻为例,通过基因编辑技术,我们已选育出多个高产、优质、抗病虫害的新品种,这些品种不仅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,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,降低了生产成本,提高了稻米的市场竞争力。同时,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,实时收集田间数据,如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、气温等,结合大数据分析,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田间管理建议。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,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、高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要想让农民持续获得收益,必须延伸技术增值链条,需要建立“技术创新—应用场景—利益分配”的传导机制,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多学科交叉融合、将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、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技术扩散网络等措施,最终推动农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。(记者 李昊斌 徐琳 马雨馨)